i16战斗机,i16战斗机速度
苏联伊-16战斗机的外号是什么?
伊-16(玻利卡尔波夫I-16)战斗机是苏联二战初期的主力战斗机,产量约7000架,也曾经被军援过战时的中国国民政府和西班牙第二共和国。该机是老一辈非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最熟悉的战时苏式飞机,这是因为其也曾经参加过西班牙内战和抗战,还有个“老鼠”叫的绰号。本机虽然在二战开战时已经逐渐落伍。
伊15的外号叫黄莺,为双机翼,飞行稳定,转向和盘旋性能非常不错,但缺点是行动比较慢。伊16外号叫燕子,就像这整的燕子那样,飞行速度快,爬升俯冲能力很强,也是双翼,但在灵活性方面相比黄莺要逊色一些。伊15与伊16进行配合能够互相弥补,前者进行颤抖,后者进行冲杀。
苏联的伊-16战斗机,与P26战斗机诞生于同一时代,成为二战初期苏联空军主力。这款单翼机具有收放式起落架,开放式座舱,短粗机身,用钢管、木质机身,少量硬铝材与蒙皮制成,还拥有装甲驾驶舱。
苏联I-16战斗机
〖One〗、苏联I-16战斗机 I-16战斗机,是苏联波利卡尔波夫计局研制的单座单发战斗机,1933年12月首次试飞,1934年5月开始服役,该机是苏军在二战初期的主力战斗机,总产量为8644架。
〖Two〗、苏联第一款悬臂式下单翼、具备可收放起落架设计的战斗机——伊-16型战斗机,其原型机TsKB-12由波利卡波夫在1933年设计。最初,该飞机搭载的是M-22发动机,但波利卡波夫评估后发现功率不足,决定更换为M-25发动机,此型号被命名为TsKB-12bis。
〖Three〗、伊-16(玻利卡尔波夫I-16)战斗机是苏联二战初期的主力战斗机,产量约7000架,也曾经被军援过战时的中国国民政府和西班牙第二共和国。该机是老一辈非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最熟悉的战时苏式飞机,这是因为其也曾经参加过西班牙内战和抗战,还有个“老鼠”叫的绰号。本机虽然在二战开战时已经逐渐落伍。
〖Four〗、苏联第一种悬臂式下单翼,可收放起落架的战斗机。原型机TsKB-12于1933年由波利卡波夫开始设计。初期,飞机装M-22发动机(Wright-Cyclone SGR 1820)。飞机试飞后,波利卡波夫认为M-22发动机功率偏小,决定换装 M-25发动机(Wright-Cyclone SGR 1820 F3),即改型为TsKB-12bis型。
〖Five〗、I-15在1933年10月由试飞员V.P.Chkalov首次飞行,采用Shvetsov M-22型480马力发动机。在1936年引进旋风发动机后,剩余机型均采用该发动机。这款战斗机在西班牙内战期间表现优异,援助了中国空军,直至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时,仍有大量I-15在服役。
伊-16型战斗机的历史
〖One〗、本机在1933年首飞,由苏联著名设计师玻利卡尔波夫设计,是世界上第一架低单翼的硬壳结构战斗机,引领了收放式起落架和变距螺旋桨等新民用飞机技术的应用。伊-16型战斗机在实战中得到了充分的检验。1936年的西班牙内战和1937年的中国抗日战争中,本机被投入实战,最初主要由苏联航空志愿队驾驶。
〖Two〗、而在以前援华的早期型伊-16,更几乎被日本的零式战斗机和一式战斗机消灭殆尽。可是即使在苏联新的主力战斗机雅克-9和拉-5大量服役后,残存的伊-16仍然被改造成教练机和攻击机使用直到1943年为止。
〖Three〗、苏联第一款悬臂式下单翼、具备可收放起落架设计的战斗机——伊-16型战斗机,其原型机TsKB-12由波利卡波夫在1933年设计。最初,该飞机搭载的是M-22发动机,但波利卡波夫评估后发现功率不足,决定更换为M-25发动机,此型号被命名为TsKB-12bis。
〖Four〗、苏联的伊-16战斗机,与P26战斗机诞生于同一时代,成为二战初期苏联空军主力。这款单翼机具有收放式起落架,开放式座舱,短粗机身,用钢管、木质机身,少量硬铝材与蒙皮制成,还拥有装甲驾驶舱。
〖Five〗、伊-16(玻利卡尔波夫I-16)战斗机是苏联二战初期的主力战斗机,产量约7000架,也曾经被军援过战时的中国国民政府和西班牙第二共和国。该机是老一辈非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最熟悉的战时苏式飞机,这是因为其也曾经参加过西班牙内战和抗战,还有个“老鼠”叫的绰号。本机虽然在二战开战时已经逐渐落伍。
抗战时期,中国买了苏联哪些飞机
〖One〗、TB-3是苏联1930年开始研制的重型轰炸机。平直机翼,固定式起落架,机翼蒙皮为漆布,机身蒙皮为波纹铝板。1931年4月28日,首架预生产型的飞机试飞,当时中国从苏联购买单价是单价单价2400000美元。
〖Two〗、1937年11月,中国空军在中期抗战时开始获得苏联的援助。中国政府向苏联购买了1,235架飞机,包括777架驱逐机(即战斗机)、358架轰炸机、100架教练机。这些飞机中,苏制伊-1伊-16型战斗机和爱司勃-特勃-3型轰炸机被先后装备。
〖Three〗、年11月,中国空军开始获得苏联的援助,中国政府向苏联购买飞机1 235架,其中驱逐机(即战斗机)777架、轰炸机358架、教练机100架先后装备了苏制伊-1伊-16型战斗机和爱司勃-特勃-3型轰炸机,作战实力有了恢复。
〖Four〗、诺斯罗普-2E、马丁-139WC型轰炸机,数量都很有限。截止1937年8月14日八一四空战,中国空军正式与日机交战时,列编的9个大队零5个独立中队,装备各型飞机296架,不及日军的九分之一。其中轰炸机148架占50%,战斗机101架占34%,侦察机41架占14%。
伊-16型战斗机简介
苏联第一款悬臂式下单翼、具备可收放起落架设计的战斗机——伊-16型战斗机,其原型机TsKB-12由波利卡波夫在1933年设计。最初,该飞机搭载的是M-22发动机,但波利卡波夫评估后发现功率不足,决定更换为M-25发动机,此型号被命名为TsKB-12bis。
伊-16型战斗机,作为两次大战之间空战概念变化的代表,融合了新旧机型的特点。它采用开放式座舱和粗短机身,搭配下单翼构造与收放式起落架,总体设计理念却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缠斗战思想。
苏联的伊-16战斗机,与P26战斗机诞生于同一时代,成为二战初期苏联空军主力。这款单翼机具有收放式起落架,开放式座舱,短粗机身,用钢管、木质机身,少量硬铝材与蒙皮制成,还拥有装甲驾驶舱。
伊-16(玻利卡尔波夫I-16)战斗机是苏联二战初期的主力战斗机,产量约7000架,也曾经被军援过战时的中国国民政府和西班牙第二共和国。该机是老一辈非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最熟悉的战时苏式飞机,这是因为其也曾经参加过西班牙内战和抗战,还有个“老鼠”叫的绰号。本机虽然在二战开战时已经逐渐落伍。
苏联第一种悬臂式下单翼,可收放起落架的战斗机。原型机TsKB-12于1933年由波利卡波夫开始设计。初期,飞机装M-22发动机(Wright-Cyclone SGR 1820)。飞机试飞后,波利卡波夫认为M-22发动机功率偏小,决定换装 M-25发动机(Wright-Cyclone SGR 1820 F3),即改型为TsKB-12bis型。
发表评论